黄昏的华东某基地,一架歼-20战机滑入机库,机身依然散发着淡淡的热量。飞行员杨俊成拍了拍机腹,语气平静而自信:“今天驱离那架F-35,他们连告警信号都没收到。因为霹雳-15导弹射程达200公里,咱们在视距外就能干掉它。” 机库外,暮色四合,跑道尽头再次传来涡轮的轰鸣——新一批歼-20战机正准备夜航升空,它们的航迹所至,将确保中国领空的安全无虞。
这只是中国空军日常训练和战备巡航的一个缩影。回溯过去两年,中国空军的实力提升有目共睹。2024年8月,四架歼-20与攻击-11无人机编队协同作战,仅凭战术机动,便将两架F-35逼退至防空识别区外200公里,飞行员刘飞荣立一等功。通报中简洁的描述:“全程未发生火控雷达照射”,更显实力的自信与克制。 这种精准而高效的驱逐方式,迫使五角大楼在最新的《中国军力报告》中承认:“在东海,我们失去了技术威慑力。”
这种压倒性的优势并非偶然。它源于成都132厂灯火通明的车间,那里每架歼-20的36万个零件,误差都控制在0.0001毫米以内。 由万吨水压机一次性锻造的钛合金翼梁,其强度更是超过美军标准22%。 车间醒目的标语牌上写着:“每一道铆钉都是长城砖。” 正是这种精益求精的极致工艺,保证了歼-20高达95%的出勤率,远超F-35的65%。
展开剩余71%歼-20的卓越性能,在2025年6月29日那次惊心动魄的东海拦截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。当时,一架疑似F-35的战机试图靠近中国东海防空识别区。“王海大队”的歼-20编队立即升空拦截。杨俊成驾驶的歼-20,凭借国产涡扇-15发动机的强大动力,以1.8马赫的超音速巡航速度,悄无声息地逼近F-35,最终将其逼至仅剩1公里距离。 然后,歼-20弹舱开启,6枚霹雳-15导弹在阳光下闪耀着冷冽的光芒,英文警告声通过无线电传达:“你已进入中国空域,立即离开!” 对手瞬间逃离。这是歼-20服役八年来,首次公开以“开膛亮弹”的方式驱逐外军五代机。
F-35的飞行员至今困惑不解:为什么己方预警机没有提前发现歼-20?秘密在于歼-20的隐身设计。 菱形机头与S形进气道,将雷达反射面积压缩到0.01至0.05平方米,如同一只海鸟般渺小。 此外,歼-20还采用了先进的“变色龙”涂层,能够根据背景实时调节吸波率,在沙漠、海洋、城市上空都能保持极高的隐身效率,西北工业大学2024年的研究论文证实了这一点。
美军原以为只是与歼-20单挑,却不知已陷入中国空军构建的“钢铁蛛网”。 空警-500预警机、地面反隐身雷达站以及量子加密数据链,构成了一个高效协同的作战体系。 整个锁定和信息传递过程仅需0.8秒,比F-35的Link-16数据链快三倍。 甚至连电子干扰,美军也无力使用,因为歼-20的抗干扰系统在去年已经升级换代。
这种实力的巨大差异,直接体现在美军隐形战机抵近侦察的次数上——过去一年下降了37%。 退役美军飞行员托尼·施密特在播客中抱怨:“每次来都被三四架歼-20包夹,就像捅了马蜂窝。” 东海防空识别区设立12年来,累计发生了超过800次空中对峙。 从最初只能依靠歼-8战机贴身追堵,到如今歼-20携无人机群立体布防,中国空军的实力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
去年一次夜航拦截中,歼-20与F-35最近距离仅有800米。“能看清对方尾喷口的蓝色火焰,”杨俊成回忆道,“突然它猛推油门冲过来,我们同时向左压杆,机翼间距可能不到5米。” 这种高风险动作源于中国空军在戈壁滩上搭建的全尺寸F-35模型进行的极限训练。 2025年空军比武中,“王海大队”创下3.2秒锁定机动目标的纪录,展现了飞行员精湛的技战术水平。
美军最头疼的,是歼-20那颗强大的“中国心”——涡扇-15发动机。 单台推力18.5吨,比F-35的F135发动机多出3吨。 去年珠海航展上,歼-20演示的6G过载急转弯,机身几乎垂直爬升,这一动作在空战中足以让PL-15导弹锁定目标两次。 更令美军担忧的是,歼-20的产量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增长。 侦察卫星拍摄的画面显示,成飞车间的四条脉动生产线同时运转,每三天就有一架歼-20下线。 2024年实际服役量达120架,总数量突破300架。 而F-22生产线早已关闭,F-35则因发动机故障频发,年交付量暴跌至仅3架。
这种巨大的产能差距,进一步巩固了中国空军在东海地区的优势地位。 东海防空识别区,不再仅仅是一个区域,更是中国空军实力的象征,宣告着中国捍卫自身领空主权的决心与能力。
"
发布于:湖南省万隆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